青神竹编闪耀成都世运,双面戏偶编织赛场荣光

  • 2025-09-21
  • 1

2025 年盛夏,成都世运会的颁奖现场,当获奖运动员揭开竹编奖牌盒的瞬间,纵横交织的竹篾纹理间,千年古蜀文明与现代体育精神碰撞出耀眼光芒。来自四川眉山青神县的国家级非遗竹编技艺,以 "方圆周正" 的盒身、六角孔编法的顶盖,将象征规则与秩序的东方哲学融入赛事荣耀的载体,让全世界在触摸奖牌的同时,也触摸到了中国非遗的温度。

一、双面戏偶:大熊猫与金丝猴的川剧变装秀

作为颁奖纪念品的川韵双面戏偶,一面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"蜀宝",另一面是灵动活泼的川金丝猴 "锦仔"。设计师张斯维创造性地让这对巴蜀国宝背对背共穿川剧戏服,翎子、水袖、靠旗等传统符号经时尚化演绎,随 360 度翻转展现动静相宜的戏剧魅力。当运动员轻轻打开亚克力磁吸外框,这对戏偶便化作传递祝福的文化使者 ——"蜀宝" 手持芙蓉花瓣象征成都的热情,"锦仔" 舞动金丝彩带寓意友谊的纽带,将川剧变脸的奇幻美学与吉祥物的亲和力完美融合。

二、竹编经纬里的世运密码

在颁奖仪式的各个角落,竹编艺术编织着独特的文化叙事:

青神竹编闪耀成都世运,双面戏偶编织赛场荣光
  • 奖牌盒:云华竹旅团队耗时半年研发,采用 0.33 毫米竹丝编织出平纹盒身与六角孔顶盖,2000 多个盒子需在 25 天内完成。工匠们将竹编分为 "天地盖"" 侧围板 ""内衬层" 三大模块,仅盒盖的窗花编制就需 30 人协作,每道工序都有省级大师把关。
  • 颁奖托盘:扇形托盘握柄处浮雕太阳神鸟与芙蓉花,蓝绿渐变釉色如青城叠翠,内衬防滑绒布印世运几何纹,既呼应古蜀金沙文明,又满足人体工学需求。
  • 志愿者服饰:女性旗袍采用宋代马面裙元素,男性中山装缀湖绿饰边,竹编纹样暗纹若隐若现,让礼仪之邦的典雅气质流淌在赛场内外。

三、2000 个盒子背后的竹编长征

从选材到成品,每个竹编奖牌盒要历经 28 道工序。青神竹编传承人陈云华带领团队采用 "公司 + 农户" 模式,组织 300 余名匠人参与生产。为确保工艺精度,团队专门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:农户王明忠夫妇在家中对照模具编织立体部分,李惠明反复调整篾条角度直至误差小于 0.1 毫米;车间里,30 名工匠用激光切割机处理竹编图形,滕桂容带着 30 年经验逐面检查毛刺。"当看到外国运动员捧着竹编盒惊叹时,所有熬夜都值得。" 云华竹旅总经理陈岚说。

四、竹编外交:从宫廷贡品到世界语言

青神竹编的国际化征程始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,此次世运会更将其推向新高度。埃塞俄比亚通讯社记者内加西・安巴耶・阿拜在体验竹编小鱼后感慨:"我们国家也有竹子,但从未想过能如此艺术化。" 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,源自竹编技艺的持续创新 —— 张德明大师研发的 "双线交叉走丝" 技法,让竹丝与瓷器结合创造出瓷胎竹编艺术品;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在春晚佩戴的竹编花朵,更让青神竹编成为全球网红符号。

五、从编簸箕到编未来

"非遗不是摆在博物馆的标本,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。" 陈岚的话道出了青神竹编的生存之道。近年来,青神县建立竹编产业园区,开发出 3000 多个品种,产品远销 50 余国。此次世运会奖牌盒项目,团队不仅完成了 2000 件订单,更探索出 "标准化生产 + 个性化定制" 的新模式,为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提供了范本。当竹编工艺与 3D 打印、智能穿戴等技术碰撞,当 "非遗竹编体验包" 在海外掀起手工热潮,这项传承 3000 年的技艺正以开放姿态,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认同。

米兰,米兰官方网站,milan米兰,米兰官网

成都世运会的赛场上,竹编奖牌盒开合的轻响,是文明对话的前奏。当各国运动员将这份 "竹韵名片" 带回家乡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奖牌,更是一段关于中国非遗的鲜活记忆 —— 那些在 0.1 毫米竹丝间流淌的匠心,在经纬交织中定格的东方美学,正以体育为媒,续写着 "一根竹子改变世界" 的传奇。